• <span id="hpsgn"><sup id="hpsgn"></sup></span>
      <optgroup id="hpsgn"><i id="hpsgn"></i></optgroup>

          <acronym id="hpsgn"></acronym>
        1. <span id="hpsgn"></span><legend id="hpsgn"></legend>
          1. 首頁>檢索頁>當前

            突出創新優先推進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發布時間:2023-07-20 作者:張筠 來源:中國教育報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試點的意見》,強調要根據薪酬管理需要和實際,優化和規范分配制度,樹立正確分配導向,堅持人才為本,突出創新優先,堅持薪酬分配要同績效緊密掛鉤。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人才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已經成為推動國家科學技術創新的最基本條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必須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制度體系。創新驅動的本質是人才驅動,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創新創造人才的搖籃和聚集地,如何充分發揮他們的更大潛力,激發他們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我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至關重要。

            因此,突出創新優先推動薪酬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激發創新活力、知識價值導向、管理規范有效、保障激勵兼顧的薪酬制度,讓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各得其所,有利于高校教師安心樂教、培養出更多國家急需的優秀人才,有利于科研人員心無旁騖進行科學研究,取得基礎性、原創性和前沿性研究成果,突破“卡脖子”科學技術難題,走好走實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

            事實上,我國在十多年前已經開始進行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政策及細化措施,對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收入分配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及支持性方案,通過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權、進一步發揮科研項目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長效激勵作用、支持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等手段,堅持以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強化對科技領域作出重大貢獻者的獎勵,身負重大科研項目、有重大成果產出的科研人員的收入得到了進一步保障,充分發揮了薪酬收入激勵機制釋放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杠桿作用。

            然而,也要看到,當前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工資結構較難體現崗位貢獻、績效工資的激勵效應不足、基礎研究領域高水平保障制度還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尚未完全發揮作用等問題,這對我國科技創新創造能力的長遠發展必將帶來挑戰,影響教育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因此,必須突出創新優先,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分配制度,以優先強保障,向改革要動力,以改革增活力。

            一方面,構建以創新優先為導向的薪酬分配機制。堅持按需設崗、按崗定酬,根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使命定位和任務,確定教育教學、基礎研究、公益研發、應用轉化等不同崗位的特點,設定崗位職責,建立完善體現崗位特點、崗位價值和崗位貢獻的薪酬制度,建立基于崗位職責、工作業績、難易程度的工資決定和調節機制,強化崗位履責在收入分配中的決定作用。突出分類施策、重點傾斜,要結合創新內容、創新主體等智力勞動特征,采取相應的分配政策,大幅提高基礎學科、一流學科、緊缺學科教師和基礎前沿科研人員基礎性薪酬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另一方面,加大以創新優先為導向的薪酬分配財力支持。要建立創新優先導向型、可浮動的科研院所預算編制制度,堅持以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業務類型、研究內容等為依據,為科研院所創新提供相配套、相適用的經費支持,特別是對于從事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高校重點學科和科研院所應以提供穩定性財力支持為主?;诨A前沿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具有長期性、動態性和高風險等特征,要根據科研活動的客觀規律,提供研前、研中與研后的有機組合經費支持,確保創新研究和科研項目如期啟動、順利完成攻關和激勵落實到位。同時,要強化財政政策工具的引導優勢,適時調整艱苦邊遠地區和特殊崗位的津貼標準,提高艱苦偏遠地區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人才的薪酬水平,逐步縮小區域差異。加強薪酬宏觀調控和監管,提高創新科研經費使用效益,確保把國家的錢真正用在人才激勵和事業發展最需要的地方。

            (作者系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特約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20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multinetban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日本近親強姦60亂倫視頻中文,制服丝袜无码中文字幕在线,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野外,亚洲VA一级无码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