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教育強國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系列評論之三
科技創新是推動國家發展的主要動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必須要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的結合點,是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在實現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和實現“從0到1”的源頭創新中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高校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積聚力量進行源頭創新,更好服務支撐國家戰略。
強化源頭創新能力,首先需要推動高校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國家和地方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重要戰略領域,不斷強化高?;A研究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要推動高校堅持有組織的科研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主動謀劃和積極承接國家和地方基礎研究重大任務,努力實現更多原創性成果突破和轉化,持續增強服務國家創新發展的能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貢獻高等教育力量。更大力度推動基礎研究項目、平臺、人才、投入、評價一體設計、一體推進。
強化源頭創新能力,需要圍繞一流高校打造一個充滿活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系統。要推動高校做強創新引擎,持續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要通過產學研用相結合,構筑一個以基礎研究為核心、以應用創新為支撐、以產業化發展鏈條為主線的科技創新生態圈。要加強平臺合作,打造創新聯合體,將科研人員、企業家、社會資本、運營服務團隊等要素聚集在一起。要在區域內形成多領域一流科研院所集群,不斷匯聚各種類型的創新型人才,并且在區域內保持社會風險投資的高度活躍。
強化源頭創新能力,要高度注重高校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具有優秀的科研團隊和人才是實現源頭創新的必要條件。要引導高校繼續積極吸引海內外優秀的科研人才,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要引導和鼓勵高??蒲腥藛T以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為驅動力,聚焦探索未知的科學問題開展高質量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為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探索科學新途徑、為未來經濟產業發展開辟新領域新賽道。
強化源頭創新能力,要推動高校積極通過協同創新開展高質量高層次產學研合作。一方面,要支持高校與科研院所合作,推動科教合作,與承接國家重大任務的院所合作,發揮高校在基礎研究領域組織有序的優勢,結合科研院所在重大任務方面的組織優勢,開展協同攻關并培育高校核心科技力量。另一方面,要支持高校與創新能級高的企業合作,積極拓展產業鏈與學科鏈的融合,提供產業需求導向的科技研發服務,開展產業輔導與技術合作,推動企業技術攻關,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落地。
強化源頭創新能力,要推動高校積極拓展高質量的國際科研合作。要引導高校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聚焦重大問題,加強國際聯合研發與合作創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要加大開放水平,促進創新要素更大范圍、更便利地跨境流動,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實現中國與世界科技發展的共贏。
強化源頭創新能力,要推動高校注重創新文化的培育。高校要通過適當的政策支持、科研成果共享、科研人員的創新激勵等方式,培育一種開放、包容、自由的創新文化氛圍,使得尊重知識、尊重創造者成為社會的共識,同時,加強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宣傳和實踐,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創新并非一蹴而就,特別是那些引發社會深刻變革的重大科技成就,更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應深刻認識到,源頭創新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只有把“源頭創新”作為一個實現科技創新的“紅線關口”,才有可能不斷推動科技創新的升級,不斷提高國家和區域科技成果硬實力、創新輻射帶動力、創新環境吸引力、新興產業競爭力,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轉換。
(作者系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20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multinetban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