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載體,課程質量直接關系教育質量。黨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統籌安排,提出教育強國的發展戰略,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梢哉f,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主題和核心任務。作為教育體系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構成的課程體系,必須加強質量建設和規范管理。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意見》(簡稱《意見》),對于全面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完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引導和規范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課程的綜合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
一、落實時代新人培養目標
2022年,國家正式發布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本次修訂的課程方案從關注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求出發,將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作為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總體目標,關注核心素養培養,強化實踐育人、綜合育人,構建了各科協同育人新格局?!兑庖姟啡尕瀼亓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培養目標,確保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同國家課程實現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和貫通性。
以“三有”時代新人培養目標為靈魂主線,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基本導向,加強學校課程體系的整體性設計與協同性實施,既要強化學段的有機銜接,又要注重三類課程的優勢互補、整體一致,這是建設高質量課程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意見》所貫徹的基本精神和實施要求。為此,應當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關注學校課程的銜接與融合。加強中小學不同學段課程一體化建設,關注同一課程在不同學段的目標一致性、難易梯度的恰當性以及內容的持續性和順序性,確保課程有機縱向銜接;重視不同學科、不同領域課程的有機融合,圍繞特定主題或恰當的“融合點”,基于具體情境,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方式恰當融合相應課程。
二是重視學校課程建設,體現辦學特色。不同類型學?;诒拘嶋H,明確學校辦學特色、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在有效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抓好校本課程特色化建設,并在不斷完善使其成熟后,突出受益面和輻射范圍,帶動同類課程或相關領域課程的構建和發展,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
三是推進學校課程的多樣化建設?;趯W生合理的課程需求,結合學?;蛘邊^域已有的課程資源,開發多元的、可供學生選擇的高質量課程。需要強調的是,通過學校多樣化的選修課程,支撐學生興趣特長發展,激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絕不是簡單地將其等同于競賽課程和大學先修課程,也絕不是僅局限于數理或者科技類的高難度課程,而是要從“五育”并舉的角度,充分發揮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地制宜,合理開發恰當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課程,真正為有創新潛質的學生提供機會和“土壤”。同時,“雙減”背景下尤其要重視將課后服務納入學校的整體課程體系構建中,以高質量的服務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二、破解現實問題
從2001年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來,各地和學校積極探索,開發了豐富多樣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積累了課程育人經驗,取得了明顯的育人實效。經過前期項目組比較系統的專題調研以及對相關研究文獻的分析,全國中小學基本上都開發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成為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現在課程類型多樣,以學科延伸拓展類、綜合實踐活動類、興趣個性發展類課程居多;課程資源多樣化,大部分學校能夠整合學校、社區、家長等課程資源合理開發相關課程,課程動態開放性程度增強;課程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走向規范,部分省份專門出臺關于校本課程建設的文件或在相關文件中對校本課程作出規定要求,許多學校也對校本課程的開設與實施制定了相關規劃、方案、制度和實施機制。
盡管如此,各地和學校在課程建設和管理中還存在許多問題,與高質量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目標還有不小差距。一是課程定位不夠準確,育人導向不夠鮮明,課程設置的主觀性、隨意性較強,有的地方課程缺乏整體規劃,沒有理順與國家課程的關系,缺乏明確的育人立意。同時,在學段銜接和內容關聯上,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缺乏整體謀劃整合,課程間的關聯性與學段間的銜接性不足,有的校本課程成了“校長課程”“教師課程”或“考試課程”。二是課程結構內容與國家課程交叉重復較多,部分地方存在學科化和同質化傾向,缺乏綜合性、體驗性、實踐性。三是課程評價環節薄弱、缺失。地方缺乏對于課程實施的管理與課程效果的評價。四是課程管理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課程管理主體權責不夠明晰,監管力度不夠,可能存在課程監管的“真空地帶”。
針對這些問題,《意見》在研制過程中逐一進行了梳理分析,盡可能在文件中提出明確的方向引導、解決舉措和改進的管理規范要求。例如,從省級強化規范與指導、學校整體設計、專題教育安排三個方面,明確統籌安排的重點,細化相關要求,注重處理好三類課程關系,克服簡單重復等問題。針對義務教育階段校本課程被擠壓、學生多樣化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問題,明確地方課程總課時數原則上不超過校本課程。針對一些地方課程在定位、育人導向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明確地方課程的功能定位,強調弘揚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的中華優秀文化,涵養學生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激發地方和學?;盍?/span>
活力是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的集中表現,是地方和學校提高育人質量的內在動力。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就提出教育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的目標任務。有效激發地方和學?;盍?,是本次《意見》研制的重要關注點之一。
激發地方和學?;盍Φ年P鍵在于給地方和學校課程留有一定的自主權。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為地方、學校實施課程留出一定空間,旨在增強課程與地方、學校的適應性,激發和調動地方、學校的積極性、創造性?!兑庖姟芳訌姷胤秸n程和校本課程管理與專業指導,明確校本課程的功能定位,強調校本課程開發主體、流程、形態等方面要求,突出多樣性、選擇性,服務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發展特長,體現學校文化,增強學校辦學特色。同時,《意見》強化本世紀初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時明確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向,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賦予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課程自主權,按照國家課程方案規定,不設置地方課程,相關教育需求可通過校本課程落實。這些規定有助于提升地方、學校課程自主建設能力。
激發地方和學?;盍Φ闹攸c在于兼顧不同地域和學段學科的差異。堅持統一要求與靈活多樣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面向地方和學校實際,充分發掘地方和學校的特色教育資源,給地方和學校以空間和自主權,這既是尊重差異性和多樣化,充分發揮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是激發地方和學校課程建設活力,以更好地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為此,《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地方課程要結合各地實際,充分挖掘當地自然、社會、人文、科技資源,構建主題內容、呈現形式和實施方式等各具特色的課程,發揮獨特育人價值。校本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豐富課程供給,關注個體差異,開發豐富多樣、可供選擇的課程,因材施教,增強課程對學生和學校的適應性,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
四、完善課程體系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進一步明確,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國家課程的有益拓展和必要補充,并對地方和學??茖W規劃課程實施提出了原則要求。盡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對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功能定位、開發主體、課程內容、規范管理等作出了相關規定,為《意見》起草提供了政策依據和原則要求,但這些政策依據和原則要求需要進一步細化和具體化,轉化成具體指導和規范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制定課程實施辦法、學校制定課程實施方案的政策舉措,成為有效指導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設置和管理工作的實施指南,這是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方案的必要環節?!镀胀ǜ咧姓n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學校的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也有明確要求。全面落實課程方案要求,需要一個配套協同、切實可行的課程建設和管理的指導意見?!兑庖姟肪褪菍ι鲜鰞蓚€方案作出的可行性、明確化規定和要求,以配套支撐課程落實。
199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2001年,教育部發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進一步明確了國家課程為主體、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拓展補充的課程管理制度。經過20多年的課程改革實踐,成效是顯著的,但問題依然不少。為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提高課程育人質量,《意見》在系統總結20多年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和深入分析現實問題的基礎上,對三類課程的功能定位、建設重點、運作關系、主體職責、保障機制等提出了明確的指引、規定和規范要求,為完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提供了政策咨詢和實踐指南。比如,《意見》堅持整體規劃、建管并重、總分結合的研制思路,既在國家課程方案總體框架中考慮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建設與管理問題,堅持三類課程一體化設計、協同育人,又注重發揮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的指導作用,強化關鍵環節管理;既把握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的共性問題,研究提出總體要求,又針對各自特點分別提出要求,完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梢哉f,《意見》的出臺,對完善以國家課程為主體、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重要拓展和有益補充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郝志軍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人民教育》2023年第1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multinetban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