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id="hpsgn"><sup id="hpsgn"></sup></span>
      <optgroup id="hpsgn"><i id="hpsgn"></i></optgroup>

          <acronym id="hpsgn"></acronym>
        1. <span id="hpsgn"></span><legend id="hpsgn"></legend>
          1. 首頁>檢索頁>當前

            高校國際學生全球勝任力提升路徑初探

            發布時間:2023-07-11 作者:陶偉 成琳 呂斌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神州學人》

            [摘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來華留學事業穩步推進,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培養越來越受到中國高等院校的重視。本文通過總結高校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的現狀,從全球和國家、社會和高校以及學生個人的角度說明高校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提升的必要性,并從四個維度提出高校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提升的路徑,希望對我國高校國際學生培養貢獻力量。

            [關鍵詞]全球化;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提升路徑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中國的國力日益強盛,來華留學事業方興未艾。2018年,教育部印發《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其中第一部分強調來華留學人才培養目標分為四個方面:學科專業水平、對中國的認識和理解、語言能力以及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1]。當前,高校均十分重視國際學生前三點目標的培養,在提升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方面仍有待加強。因此,如何提升高校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成為當前高校國際學生培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當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著力提升學生全球勝任力是我國高等教育急需深入探索的發展方向。

            《規范》對“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的解釋如下:來華留學生應當具備包容、認知和適應文化多樣性的意識、知識、態度和技能,能夠在不同民族、社會和國家之間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團結中發揮作用[1]。通過搜索中國知網發現,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培養中國學生的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以及世界其他國家或高校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等方面,對于我國如何培養國際學生的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的研究寥寥無幾。作為《規范》中的明確要求,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希望能為我國國際學生培養和教育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一、高校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現狀

            班尼特(Bennett)在1986年提出的跨文化敏感度發展模式(DMIS)被認為是全球勝任力三維度劃分的理論基礎,該模式利用建構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的概念,描述了對文化差異的潛在認知傾向變化:從民族中心主義向民族相對主義過渡,是一種不斷適應現實社會中文化差異的能力[2]。2001年奧爾森(Olson)和克羅格(Kroeger)將全球勝任力大致劃分為知識、態度和技能三個維度,即學生須擁有足夠的關于語言、文化及全球議題等實質性知識,關于開放、反刻板印象、復雜及客觀判斷等思維模式的感知理解意識,以及適應、共鳴、跨文化理解、文化融合等不同文化間交流的技能,以便能在相互依賴的世界中進行有效互動[3]。

            縱觀中國高校培養國際學生的現狀,目前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意識不足

            當前,相當一部分國際學生存在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意識不足問題,他們在中國高校學習生活的過程中,沒有意識到自我文化和他國文化的區別,在學習和生活中我行我素,完全按照之前的思路處理事情,從而導致各種矛盾的產生,不僅沒有與身邊的老師和學生建立良好關系,還影響了自己的學業,甚至部分學生在經歷了Cultural Shock(文化休克)之后,沒有調整好自己的身心,最終因此退學并回到自己的國家,這對學生本人和高校都是一種損失。

            (二)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主觀意愿不強

            有一部分國際學生雖然在中國生活沒有特別大的問題,但他們與來自其他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時并不想過多改變自己,自身沒有適應社會不同文化的主觀意愿,如有全英語教學班的學生在中國學習時不愿接受任何形式的中文內容等。此外,這一態度也容易引起跨文化沖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和專業學習。

            (三)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知識與技能有待提高

            很多國際學生在來到中國學習和生活前,就已做了充分的跨文化準備,例如會查閱中國的歷史和風俗習慣,了解中國的發展現狀等??梢哉f,他們有了一定的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意識和主觀意愿,但真正來到中國,卻很難將事先準備的知識應用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這大致是因為十幾年的本國教育和生活理念已深入學生內心,短時間內無法有所改變。此外,高校注重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往往忽視了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意識的培養,導致畢業學生缺乏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二、高校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提升的必要性

            據統計,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萬余名來華留學生在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004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學習,與2010年數據相比增長了85%。目前,中國已成為國際學生主要留學目的國之一[4]。來華留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如何培養好國際學生,讓國際學生成為參與國際事務的國別通、區域通和全球通,讓他們學成后能夠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是培養國際學生的高校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提升高校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是全球及國家戰略的要求

            當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各國越來越重視對青年一代全球視野和能力的激發與培養,期望未來他們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和地位,滿足未來世界的需求,為自己國家爭得一定的話語權。

            早在1988年,美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CIEE)發表了《為全球勝任力而教》的報告,全球勝任力理念開始萌發,并被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中[5]。與全球勝任力評估緊密相關的教育培訓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合作早已有之,如國際學生評估項目(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起,2017年12月12日,OECD與哈佛大學聯合發布《PISA全球勝任力框架》(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正式提出將“全球勝任力”納入2018年PISA測試項目之中,在國際上引起廣泛反響[6]。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當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這些都為來華留學教育帶來空前的歷史機遇。為了進一步鼓勵我國高等院校開展學生全球勝任力方面的培養工作,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發布,提出把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擺在重要位置,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7]。這不僅對中國學生的培養提出了要求,同時也對高校培養高質量的國際學生提出了期望。

            (二)提升高校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是社會和高校發展的要求

            當前世界,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任何一個國家的人要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嶄露頭角,都不可避免要與來自世界其他國家和文化的人一起工作、學習、生活。另外,21世紀也是快速發展的時代,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化,社會問題也更加顯現。在世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保持對彼此的相互尊重和欣賞,能有效解決交往中的沖突和誤解??缥幕腿騽偃瘟逃菍H學生全球意識的培養和指導,有利于未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以新冠疫情為代表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氣候變化、金融危機、貧富差距等諸多關系人類共同命運的全球性挑戰亟待解決,這些問題早已超越了區域和國家的界限,成為需要全人類攜手解決的共同問題[8]。

            此外,高等院校提升自身的國際化水平,提高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也需要不斷培養高質量的國際學生,只有畢業的國際學生發展得好,才能更好地體現學校的辦學水平高,才能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前來求學,如此才是中國高校國際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環。當前,各高校努力推進“雙一流”建設,更要不斷提升國際學生的全球競爭力,使之成為國際社會所需要的具有一技之長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提升高校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是社會和學校發展的要求。

            據了解,目前中國高校中,僅有北京的幾所高校對此進行過理論和實踐研究。清華大學研究團隊發布《清華大學全球戰略》,首次將“全球勝任力”納入人才培養核心目標[9]。此外,北京師范大學聯合其附屬小學對基礎教育中的全球勝任力培養做了研究和探討[10]。

            (三)提升高校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是學生個人成長的要求

            國際學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求學,除了對中國的向往以外,也是對在中國能夠學到傍身技能的一種肯定。國際學生學成以后,大多數會回到自己的國家,也有一部分選擇留在中國發展。無論回國還是留在中國,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的培養對學生自身來說都是舉足輕重的。當前或將來,國際學生面對的是來自全球各地的競爭對手或合作伙伴,所以他們需要更廣闊的全球視野,需要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語言及文化等,要想更好地立足,必須體現出一定的跨文化尊重和理解。一方面,擁有較強的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能夠幫助國際學生在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謀求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能夠在工作和生活中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交往和學習;另一方面,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能夠讓學生在國際化浪潮中更好地謀求發展和提升,擁有國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具備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條件。

            三、高校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提升的路徑

            高等院校是國際學生的主要學習基地,也是培養他們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的主要陣地。我國全球勝任力教育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價值旨歸,通過培養具備全球勝任力的新時代青年為推動實現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8]。在國家發展大局的引領下,高校需要發揮育人主戰場的核心作用,在以下若干方面提升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

            (一)做好課堂教學與實踐,成為國際學生人生“領路人”

            目前,來華留學生在中國各大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學校均為國際學生提供中文類課程和中國概況以及中國文化類課程,在上海的高校,甚至提供“滬語”類選修課,這些課程能夠有效幫助國際學生了解中國,更好地在中國學習和生活。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以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心健康為目標的課程思政在高等學校普遍展開[11]。作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重要組成部分的來華留學生教育,存在重教學輕育人、重智育輕德育現象。筆者認為,在高校國際學生群體中開展國情教育,落實全員育人理念,在課程中體現價值引領以及知識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教師在給國際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如何適應變化的世界,如何在國際社會中立足,盡力使國際學生能夠成為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國際化人才。

            部分高校在畢業年級設有實習環節,在實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全球化視野顯得更為重要。實習情境與學生畢業后真實工作環境類似,因此,在實習實踐環節,必須加入國際學生全球勝任力培養的目標和具體做法。

            (二)組織課外專業化活動,拓展國際學生“新視野”

            要想讓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的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和行動等全方位的核心要素有所提升,必須精心組織課外專業化活動,積極拓展國際學生視野。例如,組織去當地相關領域的跨國企業和國際組織參訪或短期實習,在見習中提升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組建國際學生“中國文化宣講團”,挑選有意義且能引發共鳴的中國故事,通過國際學生的聲音傳播出去,既能構建良好的中國形象,也能提升學生的跨文化和國際勝任力;推動國際學生和中國學生一起參加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讓國際學生與中國學生一起交流,并真正了解中國的現狀;組織國際學生到非本文化圈的國家進行短期訪學、實習或成為國際志愿者,在當地生活和學習的同時,了解其他國家文化;多鼓勵國際學生參加國際性會議,在會議中提升知識素養的同時,也了解世界各地相關領域的前沿;組織MINI-EXPO、模擬聯合國大會、中華詩詞朗誦大會、中國共產黨黨史學習教育交流等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在活動中體會文化差異,無形中提升國際學生和中國學生的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

            (三)用好第三課堂平臺,豐富國際學生網絡“生活圈”

            近年來,高等學校面向學生的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內容不斷鞏固、優化和創新,成為如今高校學生培養的主要陣地和重要形式。然而,學生第三課堂的建設也不容忽視。目前,學界對第三課堂的定義尚未統一。筆者認為,第三課堂泛指任何形式的網絡教育,區別于第一課堂的課程教育及第二課堂的課外活動與實踐教育。

            在網絡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因此,高校應重視網絡育人,在第三課堂教育中,應引導國際學生關注世界各國的時事動態,尤其要了解自己國家的發展,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培養自己的全球意識。學生也應積極關注奧運會等國際賽事,了解各國體育文化,培養自己的全球理念。作為目前高校育人重要陣地的微信公眾號,理應發揮強力作用,在重要時間節點發布與中國文化相關的雙語推送,邀請國際學生發布自己在中國學習和生活感受的視頻等。

            第一、第二、第三課堂傳遞不同的教育理念,發揮不同的教育功能,它們分工明確且各有側重,但往往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第三課堂的內容對于引領學生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培養精英化教育管理團隊,打好國際學生成長“組合拳”

            國際學生能否成長為具有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的優秀學子,在很大程度上與國際學生教育管理團隊的素質密不可分,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全球意識的管理人員或教學人員能夠引導和教育出一名具有全球意識的國際學生。

            因此,高等學校應該著力培養一批具有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的教育管理團隊,采取跨國訪學交流、定期組織專家進行培訓等方式提升教育管理團隊的意識和技能,這樣他們在與國際學生的互動中才能游刃有余,在教學和管理的同時,提升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意識,培養他們的主觀意愿,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他們的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

            來華留學教育事業任重而道遠,在新時代背景下,“提質增效”和“健康發展”是當前我們面臨的神圣使命。提升高校國際學生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必將培養更多優秀的國際學生,只有優秀的國際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才能不斷提升中國教育的國際聲譽。中國一直在不斷深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多邊機構的合作,為全球教育發展貢獻中國力量,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中國方案。(作者陶偉系上海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學生專職輔導員;成琳系上海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黨支部書記;呂斌系上海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國際學生部副主任、國際學生專職輔導員)

            參考文獻:

            [1]于書誠,沃國成,郭麗.新時代高校來華留學管理工作實務[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20.4.

            [2]ARLT. The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EB/OL].(2017-11-05)[2020-12-10].http//www.arlt-foundation.org/blog-post/the-developmental-model-of-intercultural-sensitivity-dmis.

            [3]OLSON C L, KROEGER K R. Global competen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1(2):116-137.

            [4]賈兆義.新時代來華留學教育事業的路徑指向[J].中國高等教育,2021(07):22-24.

            [5]滕珺.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怎么看?怎么辦?[J].上海教育,2016(29):48-51.

            [6]譚卿玲.全球化背景下學生全球勝任力研究綜述[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0(03):127-140.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意見: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EB/OL].(2020-06-23) [2022-02-04].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6/t20200623_467784.html.

            [8]孫成夢雪.面向未來的全球勝任力教育:回顧與反思[J].重慶高教研究,2021,9(04):118-127.

            [9]唐雁.全球勝任力視角下的高校學生全球化視野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21(22):5-8.

            [10]滕珺,張婷婷,胡佳怡.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美國國際教育的政策變遷與理念轉化[J].教育研究,2018,39(01):142-147+158.

            [11]沈庶英.來華留學課程思政:基于學科交叉的統整建構[J].教育研究,2021,42(06):92-99.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7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multinetban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日本近親強姦60亂倫視頻中文,制服丝袜无码中文字幕在线,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野外,亚洲VA一级无码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