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id="hpsgn"><sup id="hpsgn"></sup></span>
      <optgroup id="hpsgn"><i id="hpsgn"></i></optgroup>

          <acronym id="hpsgn"></acronym>
        1. <span id="hpsgn"></span><legend id="hpsgn"></legend>
          1. 首頁>檢索頁>當前

            大學、城市、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躍遷——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為例

            發布時間:2023-06-12 作者:何艷麗 張湛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神州學人》

            [摘要]本文以軟實力概念辨析為起點,從國家、城市、大學三個層面分析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理論意義。聚焦實際問題,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為例,通過透視這所中俄合作大學從“0”到“1”的發展變化,闡述其對深圳文化特點及文化精神從“1”到“+”的影響,詮釋其對中國文化軟實力多維“+”的作用,說明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對于助力實現大學、城市、國家文化軟實力協同發展,促進兩國三市在教育領域深入合作,奠定中俄人文交流新基石,為中國文化軟實力躍遷注入歐亞對接新活力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文化軟實力;現代城市文明建設;中俄高等教育合作;躍遷

            p37.jpg

            2019年12月21日,深北莫舉辦元素周期表節,帶市民領略化學元素的奧妙

            一、軟實力的三個層面

            1.國家層面

            軟實力(Soft Power)又稱“軟力量”“軟權力”或“軟國力”,概念源自政治學和國際關系領域。1990年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在其本人著作《注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中首次提出,約瑟夫·奈將軟實力界定為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三個方面。同年,約瑟夫·奈在另一篇文章《軟實力》中詳細闡述了軟實力作為“權力的第二張臉”這一概念,意指讓他國想自己所想的“同化力”,并進一步指出:如果一個國家能使自己的權力在他人眼中合法化,其意愿將遇到更少的抵抗。而這種實力的來源既可以是文化或意識形態吸引力,也可以是規則、機構或國際機制,還可以是跨國公司、文化[1]。由此看出,約瑟夫·奈所指的軟實力概念更側重于權力,旨在讓其他國家按照本國意愿行動,實現方式不同于硬實力。

            軟實力概念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表述首次出現。報告第七章具體指出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的和舉措,即“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為此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創新”[2]。由此可見,報告中的“文化軟實力”概念以人民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并不尋求通過軟實力讓他國滿足自我私欲。

            此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軟實力”這一概念界定為軟實力的一種形式,認為其致力于促進觀點和思想的交流、促進對其他文化的了解,并在社群之間架起橋梁。其最終目的是尋求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積極愿景,強調其是創新、對話與和平的源泉[3]。由此觀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文化軟實力的界定同樣淡化了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概念的權力色彩,并強調了其溝通與橋梁作用。

            綜上所述,無論是目的還是手段,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概念與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概念存在顯著差別。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概念服務于美國的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概念則被賦予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內涵,不僅始終保持著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和溝通,更是以人民幸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主張“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和“講好中國故事”,強調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與實力而非權力,是基于交流互鑒與平等合作的精神,通過做好自身而產生自然的吸引力,并非走國強必霸的道路,這也正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內涵所在。

            2.城市層面

            城市軟實力對國家軟實力的提升起著重要作用。許多學者對城市軟實力的內涵和指標進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姜紹華指出,城市軟實力主要指城市的精神與文化力量,包括城市政治、社會、文化、教育、公民素質、人文環境、體制機制與對外影響力等多個方面,并提出從城市形態、城市精神、城市產業與市民心態四個方面構建與提升城市軟實力[4]。萬倫來等則從文化基礎力、文化價值吸引力、文化知識生產力、文化產業競爭力、文化體制引導力與文化創新力等六個角度對我國31個省會城市進行量化分析,把諸如高等院校數量、普通高校師生比納入對城市軟實力的評價體系指標中[5]。

            3.高校層面

            首先,高校軟實力的內涵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上來講,高校軟實力表現為高校師生在學習工作、日常生活和科研中形成的凝聚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學校辦學理念、方針政策、辦學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等。從廣義上來看,高校軟實力是指其精髓——大學精神。大學不僅是培養人才的搖籃,還為社會歷練出與“文明”或“文化”規范相一致的文人學士。大學文化是大學的根系所在,是一代代大學人共同培植締造的,又是為一代代大學人共享共染的。培育大學文化,旨在凝聚大學內在的精神品格,內核體現在精神、價值風尚和理想信念的追求上,實現文明教化,以文化人[6]。

            一所高校,硬實力建設必不可少,即校舍、教室、儀器、餐廳等硬件建設,這是學校發展的物質基礎,但高校軟實力建設可使高校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與硬實力相比,軟實力更加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當下高校的競爭歸根結底是軟實力的比拼。高校軟實力的基本要素包括辦學理念、師資隊伍、學科專業、教學管理、運行機制、校園文化等,這些都是高校軟實力建設的必要條件。誠如李化樹把高校軟實力劃分為大學文化力、大學政治力、大學精神力與大學制度力等要素[7]。高校軟實力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理想和價值追求,體現了一所高校的現狀和發展潛力。保持高校核心競爭力,提升軟實力是關鍵。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校長李和章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發展素質教育”座談會中指出,辦好新時代素質教育,立德樹人是根本[8]。而德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還是高校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有助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教育外交橋頭堡”。

            其次,大學作為研究學問、探索真理的地方,是由知識精英共同組成的文化生命體,是人文精神的蓄水池、時代精神的播散地、文化播散的輻射源、科技創新的輸出口、知識創新的思想庫,在國家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擔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人們通過教育來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從而能夠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更好地創造人類美好未來。大學文化,是大學人在對高深知識創造、理解、傳授、保存、加工和創新的實踐過程中,適應外部環境和整合內部過程中習得的“共性”[9]。大學文化不僅積淀、傳承、發揚國家與民族文化,也不斷創造、引領國家與民族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

            再次,大學文化軟實力作為高校綜合實力的“魂”,整合著學校里的各種資源,使之成為有機協調、優質循環的文化生態體。大學文化主要體現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學文化軟實力的構成要素正與之相應,主要體現為大學形象的文化吸引力、大學行為的文化創新力、大學制度的文化整合力、大學精神的文化凝聚力,以及以上四種力量共同作用形成的大學整體的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呈現出大學文化軟實力“五力互動”的特殊文化結構。

            綜上所述,軟實力不僅體現在國家層面,而且可以被細化地體現在具體的城市和高校。不同層面的軟實力有不同的側重點,但都離不開統一的精神與文化內核。發展國家的軟實力需要示范城市,發展城市的軟實力則可以大學為抓手。

            自2003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至今,中外合作辦學規范化建設已20載有余,已由最初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有益補充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正是順應這一時代發展所需設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以大學文化軟實力為突破口,正在探索新時代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構策略。

            p38.jpg

            深北莫生物系小班教學課堂

            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從“0”到“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但國際話語權的提高仍面臨挑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實現這一目標不僅意味著我們要增強文化自信,還意味著國家文化軟實力尤其是國際傳播能力亟待提升。中俄作為兩個世界大國,面對國際問題有著高度共識,首當其沖表現在人才培養方面,堅持文明互鑒與教育交流先行。

            文化軟實力的構建需要歷史的沉淀,而合作大學的建立擁有其歷史文化的傳承性。北京理工大學創辦于1940年,首批進入國家“211”和“985”工程,首批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簡稱“莫斯科大學”)于1755年成立,是俄羅斯最高學府,享有世界聲譽。在18位蘇聯和俄羅斯籍諾貝爾獎得主中,有11位是莫斯科大學的校友或教師。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簡稱“深北莫”)的成立是中俄教育強強聯合的產物,凸顯了在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的前沿性與創新性。

            高校硬實力是一個快變量,高校軟實力是一個慢變量,但多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可以成為催化劑。這種催化作用體現在軟硬實力轉換、教學理念與方式的突破以及創新人才樞紐的形成三個方面。

            首先,大學文化軟實力促進城市硬實力的躍升。深北莫作為一所中俄合作大學從無到有,落戶深圳后發展了一系列配套設施,包括中俄英三語國際幼兒園及未來不久將規劃中小學的建設,這些都將促進整個城市與俄羅斯的深度聯結,使之成為一個與俄羅斯在教育人文等領域交流對話與合作的中心。

            其次,教育理念、教學方式的創新實現了從“0”到“1”的發展。教學模式采用中俄英三語授課,80%以上的教師由莫斯科大學選派,其中包括莫斯科大學聘請的美國、西班牙、摩爾多瓦共和國等國高校的著名學者。學校語文系碩士課程皆采用純俄語教學;生物系碩士階段的俄方老師以全英文方式授課,這無疑在教育過程中構建了國際視野的育人格局。此外,深北莫重視發展素質教育、科學基礎和實踐創新,采用小班授課方式,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啟發式、研討式、體驗式的教學方法,這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能更好地應對跨文化交際帶來的問題。

            最后,高校作為培養人才和集聚各類人才的樞紐,在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方面能夠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深北莫曾作為分會場承辦了“印象俄羅斯”——第十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是全市67個文博會分會場中唯一的高校分會場。文博會上,深北莫不僅展示了中俄文藝、體育、教育等領域的27項活動,還聯動北京理工大學、莫斯科大學積極宣傳文博會及深圳城市形象[10]??梢?,中外合作大學在國際傳播力與高校文化交流層面擁有獨特優勢。深北莫作為鏈接兩個國家及相關資源的平臺,在提升國家、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方面蘊藏著巨大潛力,不僅是教育合作的平臺,更是城市文明對話、國家人文交流的平臺。

            p39.jpg

            2022年12月30日,深圳首屆中俄文化節開幕典禮暨中俄新年聯歡晚會在深北莫禮堂舉行

            三、深圳從“1”到“+”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多年來,從改革開放政策落地到“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深圳在國家戰略規劃中始終發揮著重要的窗口作用。其經濟快速增長,已發展成為國際現代化大都市,GDP總量已超過全球83%的主權國家[11],但仍然面臨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問題。時任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強在深圳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表示,到2025年要實現包括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國際傳播能力提升、文化人才集聚等十大工程在內的“文化軟實力躍升行動”。大學作為培養人才與科研創新的基地,對國家、城市文化軟實力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李化樹所論述的國家、城市、大學與人才的關系:一流的國家,需要有一流的高等教育;一流的城市,需要有一流的大學;一流的企業,需要有一流的人才[7]。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擁有獨特的優勢和條件來充分展示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從改革開放之初到如今,深圳廣攬人才。這座城市充滿“多元、開放、包容”的文化氣息,離不開學習生活在這里朝氣蓬勃的大學生。據統計,2016年前的深圳,全日制高校只有10所,在校生也只有9萬人。截至2020年,深圳高校增至15所,在校生達到16.93萬人[12];城市常住人口10年間增長了714萬,其中近一半擁有大學(大專及以上)文憑[13];共470家上市公司入駐,其中8家本土企業躋身世界500強,排名全國第三,僅比位居第二的上海少一家[14];在外企方面,世界500強企業中,超300家落戶深圳[15]。更重要的是,鑒于深圳獨特的產學研模式,學生可以實現讀書與實踐兩手抓。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在深北莫的依托下開展的中俄項目合作數量也形成了從“1”到“+”的局面。深北莫是中俄教育領域合作項目的排頭兵,擁有獨特的教育優勢。近些年,深北莫不斷加強同外界的交流合作,如與俄羅斯航空公司、OZON、俄羅斯科學院人口研究所、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俄羅斯聯邦政府金融大學、俄羅斯聯邦政府立法與比較法研究院、列賓美術學院等知名校企達成合作共識,這些都將以點帶面深入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深圳市教育、人文等領域的多元化發展,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精神是構建城市先進文化的核心,是植根于城市歷史、體現于城市現實、引領著城市未來的城市特質,是城市軟實力的核心。儼然,在后疫情時代,“數字化轉型與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城市的發展更加依靠人文、媒體與科技的力量。深北莫既是大學文化軟實力和城市軟實力和諧相融的體現,也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大膽嘗試與創新中俄合作辦學的新模式。通過大學助力城市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帶動大學生態圈的整體變化,成為國家、城市軟實力的一部分。深北莫的設立,使得深圳成了一個更加多元的城市,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可能性,推動與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進行更多行之有效且緊密而深入的合作。

            p40.jpg

            2021年2月5日,深北莫組織近100位中俄留校師生開展“歡聚小年夜,一起包餃子”活動

            四、中國文化軟實力“+”

            當今中國,軟實力正成為國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設的一項重要指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對外開放始終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并積極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教育領域的合作是大學文化軟實力的一種文化外交,是一種軟實力的充分展示與互相滲透,致力于促進觀點和思想的交流,促進兩國文化的互鑒,并在國家之間架起橋梁。

            為促進教育質量提升,提高國民文化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我國不斷創新教育模式,鼓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旨在引進世界優質教育資源、借鑒吸收先進教育理念。李軍教授在其著作《中國高等學校軟實力:生態競爭力研究》一書中指出: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引發世界各國在科技、人才方面的激烈競爭。國家的經濟發展與騰飛需要依托大學的發展與人才的優勢,保持高等學校的軟實力即生態競爭力,不僅直接關系到高校的生存與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強盛[16]。

            無論是文化強國建設,還是全球標桿城市的打造,都離不開一流高校的支撐。在深北莫的建設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了“引進來”和“走出去”方針,實現了中國文化軟實力更多維度的發展。具體來看,中俄文化導入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全過程,形成獨特的科學與文化有機交融、實踐與創新雙驅互動的大學文化。深北莫既發揮了莫斯科大學綜合學科的優勢,用跨文化思維培養了學生扎實的科學理論基礎,又發揮了北京理工大學理工學科優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創新及理學思維能力。通過引進、吸收兩校先進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科優勢,緊密結合國家戰略和中俄全面戰略協作,深北莫融合形成了高起點、國際化、綜合性、特色型的基本特征。深北莫的建立,不只是中俄兩國國家領導人在教育領域達成的合作共識,還積極推動了現代城市文明建設,帶動了兩國人民、團體、機構、區域組織人文交流與友好往來,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躍遷式發展的有效路徑。

            綜上所述,提升大學文化軟實力并非讓高校同質化發展,而是在一個既定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框架下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發揮好獨特優勢作用。深北莫是中俄兩國合作辦學的旗艦項目,是北京、深圳、莫斯科三市在教育領域文化軟實力提高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兩國文化多樣性發展的重要舉措。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指出的,文化軟實力是國家和人民之間思想、信息、藝術和其他文化表現形式的交流[3]。深北莫正是以中俄兩國師生為紐帶加強教育領域的人文交流與文化傳播,培養的人才還將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助力“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在多極化發展的背景下,通過教育領域的合作辦學提升國家、城市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和開創性價值。簡言之,高校是引領城市軟實力建構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陣地。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作為中俄教育領域人文交流的橋梁,推動實現了諸多從“0”到“1”,從“1”到“+”的跨越式發展,深化了城市間對外交往與國家軟實力的建構。(作者何艷麗系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在讀博士生;張湛系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高級主管、中俄法學比較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本文得到國家留學基金資助,系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項目“中俄科研與教育合作政策優化研究”[項目編號:2021WQNCX08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黨建網.軟實力與當前國際關系若干問題——張國祚答Marc Abramson(馬克·阿博拉姆蘇)博士[EB/OL](2013-07-30)[2021-10-3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730/c40531-22376103.html.

            [2]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全文)[EB/OL](2007-10-26)[2023-05-12].

            http://www.scio.gov.cn/tp/Document/332591/332591_6.htm.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Q&A[EB/OL][2021-10-30].http://www.unesco.org/culture/culture-sector-knowledge-management-tools/11_Info Sheet_Soft Power.pdf. 

            [4]姜紹華.從文化層面看城市“軟實力”的構建與提升[J].山東經濟,2009 (03):130-134.

            [5]萬倫來,張穎,任陳陳.中國省會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綜合評價[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1-8.

            [6]向和.培育大學文化 再鑄大學精魂[J].中國高等教育,2010(19):1.

            [7]李化樹.論大學的軟實力[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04):48-54.

            [8]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辦好人民滿意的素質教育——深北莫校長李和章在“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發展素質教育”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23-04-11)[2023-05-10].https://www.smbu.edu.cn/info/1031/7815.htm.

            [9]張國祚.關于“軟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必須搞清楚的幾個問題[J].文化軟實力研究,2020,5(03):5-10+2.

            [10]第十七屆文博會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分會場正式開幕[EB/OL](2021-09-23)[2023-05-10].https://www.smbu.edu.cn/info/1031/4616.htm.

            [11]周天勇,侯啟緣.周天勇:深圳經濟特區四十年——成就、經驗與展望[EB/OL].(2020-10-15)[2021-10-30].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20-10-15/zl-iiznezxr6068196.shtml.

            [12]深圳市教育局.2020年深圳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EB/OL].(2021).http://szeb.sz.gov.cn/home/xxgk/flzy/tjsj/content/post_8653988.html.

            [13]深圳市統計局.深圳統計年鑒2020[EB/OL].(2020).http://tjj.sz.gov.cn/attachment/0/811/811560/8386382.pdf.

            [14]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余洋:新格局之下深圳上市公司的高質量發展之路[EB/OL].(2020).http://www.cdi.com.cn/Article/Detail?Id=17384.

            [15]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世界500強”企業城市十年變遷史:深圳排名上升最快,杭州數量增加最多[EB/OL].(2020).https://mp.weixin.qq.com/s/zpWGyZEqFtJTqxwgr3jXiA.

            [16]李軍.中國高等學校軟實力:生態競爭力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6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multinetban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日本近親強姦60亂倫視頻中文,制服丝袜无码中文字幕在线,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野外,亚洲VA一级无码观看网站